每个月领了工资,可能你仍免不了要在心爱的iPhone或化妆品前犹豫:在该不该换新的了?在固定的收入面前,“花钱”和“攒钱”是个永恒的矛盾话题。


所谓的“花钱”,说专业点就是指购买消费型资产。女孩子要买化妆品、要买时装、要和姐妹们来个海外游……男孩子则要为自己换个高端手机、要添辆汽车、要留足约会的money……一个家庭,要备置柴米油盐、要供孩子上学、要孝敬老人……这些钱,都是消费型资产。生活中有些消费是必须的,必不可少。


而“攒钱”,其实就是指购买投资型资产。投资型资产,就是指那些短期内不用于消费的私人财富,可用来进行投资理财实现财富增值,从而达到长期时间内“有钱花”的状态。


也就是说,真正的投资是为了将来有更多的东西可供消费,是立足长远的行为,因此,搞清“自己在投资还是消费”这个问题非常有必要。


“消费”和“投资”的区别


一个简单的方法是看今天花出去的钱,将来能不能增值变现。今天花掉的钱能否为明天源源不断的带来财富。


先看一个栗子:


10年前甲和乙是大学的同学,在社会工作5年后,不约而同积蓄了30万元人民币。5年前,他们都花掉了这30万元。


甲去通州购买了一套房。

乙去买了一辆“奥迪”。


5年后的今天:


甲的房子,市值60万元。

乙的二手车,市值只有5万元。


两人目前的资产,明显有了很大差异,但他们的收入都一样,而且同样学历、基本具备同样的社会经验,为何大家财富不一样?


甲花钱买房是“投资”行为——钱其实没有花出去,只是转移在了房子里,以后还是都归自己。 乙花钱买车是“消费”行为——钱是花出去的,给了别人,二手车用过10年后,几乎一分不值。车跟房子不一样,房子10年后,说不定已翻了好几番。


一个增值,一个贬值,这就是钱花在不同地方的不同结果。真正会理财的人,他们懂得什么是消费品、什么是投资品,前者能省就省,后者能多即多,这也是为什么有钱人某些时候花起钱来毫不含糊,生活中却往往看起来很朴素、很抠的原因。


再看一个栗子:


甲去买一张演唱会的票,300元他嫌贵,犹豫很久,始终没买,但甲其实并不缺钱。有一次,有一个著名企业总裁出版了一套“教导管理”光盘,6张光盘卖到天价1500元,甲却毫不犹豫将它买下来。为何300元演唱票,客户甲嫌贵,却去买1500元的几张光盘呢?


甲是将学的经济学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里,每回花费钱的时候,会先想这花钱是“投资”行为或是“消费”行为?


买光盘,这1500元是“投资”行为,它其实没有花出去,它增长了甲的知识,让甲更有智慧,在未来的日子,甲用新学的智慧,会赚回1500元的好几倍。 但购买演唱会的票,是“消费”行为,是给了别人,再也拿不回来了。


在生活中,还有更多的日常栗子:


● 甲会花3万人民币去买一幅油画,但不会花3万去买二手车。

● 甲会花1万去买人寿保险,但不会花1万去欧洲度假。

● 甲会很舍得花钱买书,但不舍得花钱去看电影。


当然,有时候消费和投资的边界是模糊的,很难让人分得清。比如同样去旅游,对于有的人来说是一种自我调节,休息过后有更高的效率去处理接下来的工作,这时候是投资;对于有的人来说,旅游可能就是纯粹为了游山玩水打发时间,这时候就是消费。


● 父母对你的爱——对你进行关怀以后,他们感到快乐,这就至少有消费的一部分在里面;如果他们因此放弃了打麻将的时间,很不快乐,但为了你能跟他们更加亲近,还是做了这件事,这就有投资的一部分在里面。

● 眯着眼坐在小河边——多数情况下,这属于一种对闲暇时光的消费,但如果你的脑子没有停下来,保持着对生命的思考,就又有投资的成分在里面了。


分配“消费”和“投资”的比例


人的最终目的是满足需要,物质需要、精神需要,包括那些个无私行为,都是某种程度上满足了精神需要。消费就是一个满足需要的过程,而投资则是一个延迟满足需要的过程。


我们都喜欢消费而厌恶投资,因为消费可以满足即时需要,而投资则不能。投资意味着付出,意味着克制,意味着让自己感到不那么快乐。


但不投资又不行,不投资存量不够,这次消费完了,下次呢?人区别于动物很大的一点就是人懂得计算,懂得长远考虑,于是,投资(延迟享受)和即时消费的比例就成为了尽量减少损耗以后的关键。


一辈子9分投资1分消费肯定不可取,搞了半天辛苦来人世走一遭,原来是来受罪的?这就很傻。


一辈子1分投资9分消费也不太合适,靠1分投资得来的收益,这9分消费想来也不会太爽,满足不了多少需求。


所以在这里,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个人情况进行动态调整。正确的做法应该是:在合理控制消费型资产的基础上,尽量增加投资型资产,追求实现财务的长期自由。


还记得小编在理财学院的第一篇文章有提及过的概念吗?


哈佛大学第一堂的经济学课,只教两个概念。

第一个概念:花钱要区分“投资”行为或“消费”行为。

第二个概念:每月先储蓄30%的工资,剩下来才进行消费。


储蓄30%的工资是硬指标,剩下才消费。每月储蓄的钱是每月最重要的目标,只会超额完成,剩下的钱就越来越多。有了储蓄,这些钱就可以拿去做投资。而每月除去储蓄剩余70%钱,则可以进行消费。


也就是说,每月的收入先完成储蓄指标,剩下的钱再消费,并且可以按照3:7的比例进行。


请记住:富有不是比较工资,而是比较“储蓄的存款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