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资料

中文名:猕猴
英文名:Rhesus Macaque
生源地:分布于阿富汗、巴基斯坦、印度北部和中国南部的广大地区
体型:中等

详细特征

黏人程度:
喜叫程度:
体味程度:
美容频度:
对幼儿友善程度:
对生人友善程度:
对动物友善程度:

形态特征

猕猴是我们在自然界中很常见的一种猴。头体的长度有47–64厘米,尾长大概19–30厘米,雄猴体重7千克左右,雌猴的体重有5千克左右。在同属猴类中个体算是比较小的,面部瘦削,头顶上没有向四周扩散的漩毛,颜色主要呈棕色,额略突,眉骨高,眼窝深,具颊囊,肩毛较短,尾较长,约为体长之半。其身上大部分毛色为灰黄色灰褐色,背部棕灰或棕黄色,腰部以下为橙黄色或橙红色,腹面淡灰黄色,有光泽,胸腹部的腿部的灰色较浓。不同地区和个体间体色往往有差异。面部、两耳多为肉色,臀胝发达,多为肉红色。成年雄猴的体型要比雌猴大。
猕猴的吻部突出铭心啊,有两颗很粗壮的手臂,牙齿一共32枚,鼻孔朝前向下紧靠,手足均有5个指、趾,具扁平的指甲,均能直立。昼行性。有可以储存食物的颊囊,齿尖低,通常四肢基本等长。
面部裸露无毛,轮廓分明,眼眶由骨形成环状,使两眼向前,眼间的距离较窄,视觉发达,立体化,可以在树林之间活动时较准确地判定距离,辨别色彩,但嗅觉退化,头骨的构造也随之改变;齿式为异齿型,分为门齿、犬齿、前臼齿和臼齿,颊齿通常为丘型齿和低冠齿,臼齿呈四方形并有4个较低的锥状突起,适于咀嚼;锁骨发达,四肢关节灵活,上腕部及大腿部由躯干部分离,因而前后肢可以前后左右自由运动,前腕和小腿的2根骨头分离而且松松地连接在一起,不必连带躯干即可回转前后脚,适合握住树枝;通常只胸前有一对乳头;有盲肠;四趾上都具有5指(趾),可以灵活而稳定地抓握树枝,指(趾)的端部仅盖住指(趾)头背面的扁平指甲,突出的指(趾)部有发达的指(趾)纹,触觉灵敏,还有防止滑落的作用;掌面和跖面裸出,具有发达的两行皮垫,手脚的拇指(趾)和其余4指(趾)相对,可以握合。

生活习性

猴子一般喜欢栖息于热带、亚热带和暖温带阔叶林,从低丘到3000-4000米高海拔、僻静有食的各种环境都有栖息,是现存灵长类中对栖息条件要求较低的一种。喜欢生活在石山的林灌地带,特别是那些岩石嶙峋、悬崖峭壁又夹杂着溪河沟谷、攀藤绿树的广阔地段,是猴子最理想的生活场所。
集群生活,猕猴往往数十只或上百只一群,由猴王带领,群居于森林中。它们常爱攀藤上树,喜觅峭壁岩洞,其活动范围很大。猴群在集体行动时,会有一“哨兵”站在高处放哨,若发现异常情况,即会发出信号,招唤猴群迅速转移。如果情况紧急,猕猴凭借它们攀崖越险的熟练本领,很快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。猴群大小与栖息地环境优劣而有别,一般都有十数头或数十头。繁殖和缺食季节,往往集群大些,故活动范围也较大。善于攀援跳跃,会游泳和模仿人的动作,有喜怒哀乐的表现。性情躁动时爱举石掷人。
在猴的群体中,必须有一位猴王。而猴王的产生是从很多优秀的雄猴当中里脱颖而出的。猴王的尾巴总是会翘的很高,比表示他那尊贵的身份,但是其它的猴子是不能随意翘尾巴的。猴子们之所以拼命争夺王位,是因为猴王在猴群中享有特权。猴王在位期间很是威风,众猴必须听命于猴王,不得违抗,有好吃的东西,总要让猴王先吃。猴王不仅多吃多占,而且享有“一夫多妻”的特权,大多成年的母猴都是它的“王妃”,所以猴王都是“三宫六院,妻妾成群”。

繁殖常识

一般于11月至12月发情。次年3月至6月产仔,或3年生2胎,每胎产一仔,妊娠期平均为5个月左右,哺乳期约4个月。雌猴2.5-3岁性成熟,雄猴4-5岁性成熟,但最早于6-7岁参与交配。在饲养条件下寿命长达25-30年。同性恋现象在猕猴中也时有发生。雌猕猴之间容易结成紧密的关系,而且实行的是临时“一夫一妻”制,一只雌猕猴只在固定时间里与另一只雌猕猴成为性伴侣,但在一个繁殖期里,一只雌猕猴可以先后与数只雌猕猴搭上关系。雌猕猴之间的性行为多为模拟雄性生殖器,以及在亢奋时发出类似雄性的咯咯声。雄猕猴之间也存在同性性行为,只不过雄性之间的性游戏结束后,它们会立即离开对方,就像人类社会里所谓的一夜情。

品种分类

我国是猕猴资源最强大的国家,大概 60%以上的省(区)都有出产,虽然分布不均、分布区不连续,但分布面积还是相当的广。跟据各地对猕猴资源的估算统计综合,目前中国的猕猴数量约有20万只左右。广东是主要的主产区之一,大概有一万多只;广西约3~5万只;贵州约3~5万只;云南约5~6万只;其它地区共约 3~4万只。从一些地区的调查结果分析,目前猕猴资源最多仅及四五十年前的20~30%。以广东、广西、湖南、福建、河南等地的猴源下降最甚,许多地区甚至连猴迹都断绝多年了。
分布范围 猕猴分布十分广泛,西到青海南部,北至河北省兴隆县,南达海南岛,都能见到它们的活动踪迹,现存量30万头左右。
中国猕猴主要分布于南方诸省(区),以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、贵州等地分布较多,福建、安徽、江西、湖南、湖北、四川次之,海南、陕西、山西、河南、河北、青海、西藏等局部地点也有分布。国外分布于缅甸、尼泊尔、印度北部、孟加拉国、巴基斯坦等东南亚地区。

物种资料

物种数量
中国是猕猴资源的富产国,60%以上的省(区)都有出产,虽然分布不均、分布区不连续,但分布面积仍相当广。据各地对猕猴资源不完全的估算统计综合,中国的猕猴数量约20万只左右。其中主要产区之一的广东省约1万只;广西约3-5万只;贵州约3-5万只;云南约5-6万只;其它地区共约3-4万只。从一些地区的调查结果分析,猕猴资源最多仅及二十世纪四五十年前的20-30%。以广东、广西、湖南、福建、河南等地的猴源下降最甚,许多地区甚至连猴迹都断绝多年了。
该物种广泛分布于南亚,东南亚和东亚,种群数量可观,但越来越多地与人类共生导致栖息地破碎化。老挝和越南的种群因狩猎而下降,但分布依然广泛,印度的Namdapha国家公园的种群密度为0.44群/km2,平均每个种群12.3只,其他地区种群数量更高,而印度东北部的森林里种群数量较稀少。
致危因素
乱捕滥猎是猕猴致危的主要因素。20世纪50年代中国不少产猴区,猴子数量多,固而出现猴子下山糟蹋农作物的猴害。群众为保护庄稼,千方百计组织捕杀,有关部门大量组织收购并出口,导致弥猴资源遭到致命的破坏。此后,虽原则上控制在仅限人工饲养繁殖的后代,方可出口,但年出口量仍然可观。1983-1992年中的7年间,国际濒危物种公约的进出口年度报告数字表明,一些发达国家从中国进口的猕猴大约为8000只,平均每年约1000多只。
保护措施
当前世界各地已开展人工繁殖研究,美国已建立7个灵长类研究中心,我国也在西双版纳建立了灵长类动物中心,并在昆明、上海、北京等地建立了人工饲养场。
物种价值
其适应性强,容易驯养繁殖,生理上与人类较接近,因此是生物学、心理学、医学等多种学科研究工作中比较理想的试验动物。在医学方面,猕猴的应用包括如下几方面:传染病学研究、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、生殖生理研究、口腔医学研究、营养代谢研究、行为学和高级神经活动研究、老年病研究、器官移植和眼科研究、内分泌病和畸胎学研究、肿瘤学和环保研究。